对注册会计师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后续教育,是提升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有效保证,也是注册会计师终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如何做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值得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全体会员认真研究和探讨。下面我们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在“观念、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中突出能力的培养
观念是指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质特性所应有的认识并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牢固理念。这种意识和精神状态能够得以保持并自觉地贯穿于其执业行为之中,包括职业道德观、执业风险观、服务观、全局观以及团队精神等。能力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能力,是一种既能实现审计目的,又能实现自我价值,使其自身和所在事务所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包括实务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组织及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知识则是人们经过多次实践而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达到的理性认知。一个完整、坚实的知识体系是注册会计师素质结构的基础,包括宽厚的经济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应用写作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我们感到,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应是“观念、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其中又应突出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不同于学校常规基础教育。注册会计师已经具备较为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应对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客户群体,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学习、接纳基础知识为主体的阶段。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中固然要有更新或扩充知识的内容,但更新什么知识,扩充哪些知识,如何完善专业知识结构,都应该围绕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而设计。观念是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先导,不过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也必须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否则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例如,风险导向审计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实际上培养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使其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讲解什么是风险、审计风险的构成、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等内容,也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必须的知识储备。但注册会计师最关注、最需要了解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经常而有效地分析、察觉、判断风险领域和风险事项,控制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是什么,如何将风险导向或风险观念与具体的审计程序相结合,等等。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介绍和一般性观念的灌输上,这样的后续教育就难以受到注册会计师的欢迎。
关于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教学内容
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内容安排得是否得当,是一次后续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对此,我们认为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恰当安排好后续教育的内容结构
我们可将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更新类”、“补缺类”、“提高类”、“扩充类”等。这样的类别划分可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应适时适度。当国家的宏观政策、法规制度发生较大变化、调整时,与时俱进地安排一些“更新类”的教学内容就非常切合注册会计师的需要。如就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所组织的教学内容就属于此类。“补缺类”的教学内容源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发现对某些专业知识、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现实需求,或是针对有关部门在执业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组织对症下药式的教学内容。如针对企业改制、重组审计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注册会计师在税务咨询、管理咨询方面所发现的专业能力上的不足等而组织的教学内容,就属于此类。“提高类”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为提高执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安排的,要求教师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思维拓展,要富有新意。如关于审计风险的分析、判断和控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方法,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形成新颖、系统的教学内容,题目虽“老”而内容却“常新”。而“扩充类”的教学内容则是意在扩大注册会计师的视野,这一类的教学内容不见得有立竿见影的实用效果,主要重在对行业发展做一些前瞻性的引导、启发作用。
就每一次后续教育活动而言,应将上述几类内容合理组合起来,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更新类”的教学内容侧重的是知识教育,“补缺类”、“提高类”的教学内容侧重的是能力教育,而“扩充类”教学内容则更多地与培育和启迪新观念、新思维有关。
(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后续教育应按人员分类施教。因为不同人员的需求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性。关于教学对象,可以按人员、地区和事务所进行层次划分。按人员分,可以分为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助理人员等层次。例如,主任会计师需要提高的是经营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和修养,吸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应予掌握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内核,而不是枝节乃至末梢。而项目经理需要提升的是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控制技巧,以及与客户的沟通能力,以提高项目计划、组织实施的效率,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以“会计与税收间的差异”这一课题为例,对于主任会计师,应了解为什么二者间会产生差异,差异所表现的一些主要方面,这种差异所引发的纳税调整与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何种程度的关系等;而对于项目经理,则应全面掌握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存在哪些具体的差异,如何在执业过程中关注、发现差异,对各种差异进行调整的技术方法是什么,如何把握好非调整事项与审计风险间的关系等。
不同地区的企事业情况有所不同,尽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范围不受地域限制,但对于大量中小事务所而言,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仍然构成其主要的客户群,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决定了后续教育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主任会计师所面临的任务是营造一个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而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乃至助理人员则需要掌握地方各种与执业活动相关的法规、政策,熟悉本单位客户群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特点,等等。
同样,由于不同事务所规模不同,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所拥有的客户类型也不同,对后续教育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事务所层次的内部后续教育也应受到高度重视。对此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应“统”、“分”结合。“统”是一种集中,它将特定的人员集中到国家会计学院,或者以省、市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效率。“分”则以各事务所为单位,优点是选题灵活,贴近各事务所的实际需求。
与此相关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后续教育的师资固然要“请进来”,但就省级注协而言,一个以本土化师资为主体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后续教育师资队伍也非常有价值,因为他们更熟悉地方政策法规和实务中的问题,组织的教学内容能够更贴近注册会计师的需求。
(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性作为后续教育归宿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可能涉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但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更要在此前提下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注册会计师从事的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实务活动,宏观的经济理论、抽象的基础理论、不同理论观点争鸣不宜占据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只有将源于实践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将法规制度的制定背景与操作层面相结合,将看似个别的、偶然的理象提炼成系统的、有规律的教学内容,对典型案例“庖丁解牛”,用理性的思辨剖析实务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这样的后续教育才能受到注册会计师的欢迎。
关于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教学形式
目前,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仍将是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但是课堂教学方式多受时间、地点、经费、受众规模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对一些广为注册会计师欢迎的课题,可邀请相关专家做成课件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远程教育网上发布,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加以更新,使注册会计师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可学习到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可以反复学习和思考。
其次,对课堂授课方式也可作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在选题方面,可预先通过网络征询意见,在确定课题后可再资通过网络搜集学员在此方面亟需解决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备课,并活跃课堂的互动交流。
再次,可逐步探索一些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经验交流、开展有奖征文、拓展训练等方式,调动注册会计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对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的注册会计师,可用一定的办法量化其后续教育课时。
第四,可将国家会计学院和注协的集中培训教育与各事务所的内部培训、注册会计师的自我学习相链接。例如,在集中培训后,为强化集中培训的效果,可由各事务所督促所内注册会计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其结合执业活动加以理解、消化后组织测试,以检查学习的效果。通过这种集中培训和事后督促,可提高注册会计师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使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终生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江苏苏瑞税务师事务所)
关于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